在现代战争中,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区域一直是攻防双方的噩梦。巷战如同绞肉机,进攻方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,而防守方则可以利用复杂地形和坚固建筑顽强抵抗。
俄乌冲突中,俄军面对乌军固守的城镇,逐渐摸索出一套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——“既然楼里的人不服,那就把楼拆了”。于是,FAB滑翔炸弹登场了。
FAB(ФАБ,俄语“高爆炸弹”缩写)系列炸弹是苏联时代的“老古董”,但经过现代化改装后,摇身一变成了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“拆楼神器”。
尤其是FAB-1500和FAB-3000这类大当量炸弹,重量分别达到1.5吨和3吨,装药量惊人,一发下去,一栋多层建筑直接变成废墟,里面的人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,直接“物理超度”。
但问题来了——传统的自由落体炸弹需要战机低空投掷,容易被乌军的防空系统拦截。于是,俄军工部门给这些“铁疙瘩”加装了滑翔制导套件(UMPK),让它们变成了“滑翔炸弹”,可以在几十公里外投放,利用惯性+卫星制导飞向目标,既安全又高效。
俄军飞行员现在可以悠闲地在高空投弹,然后掉头就走,深藏功与名,而炸弹自己“吭哧吭哧”滑翔过去,精准砸在乌军头上。乌军士兵抬头一看:“这玩意儿怎么还带导航的?”
面对俄军的滑翔炸弹,乌军也不是吃素的。他们的应对策略是——电子干扰。滑翔炸弹依赖卫星信号(比如格洛纳斯或GPS)修正弹道,乌军便用电子战系统(如美国的“吸血鬼”干扰系统)干扰其导航信号,让炸弹偏离目标,甚至直接坠毁在荒野。
这一招初期确实有效,俄军部分炸弹“迷路”了,砸进了农田,炸出了几个大坑,但除了吓坏几头牛外,战果寥寥。
然而,俄军的反应很“俄式”——“干扰是吧?那我多扔几枚,总有一枚能砸中!”
毕竟,滑翔炸弹成本低廉,俄军库存充足,而乌军的干扰设备数量有限,不可能覆盖所有前线。于是,俄军开始“饱和攻击”,一波接一波地投弹,乌军干扰了这个,干扰不了那个,最终还是有炸弹突破防线,精准命中目标。
乌军士兵:“干扰器呢?快开啊!”干扰器:“对不起,电量不足……”
FAB滑翔炸弹最恐怖的地方,不仅是它的破坏力,更是它对守军心理的摧残。
试想一下,你是一名乌军士兵,躲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大楼里,本以为能依托工事坚守。突然,天空中传来刺耳的呼啸声,一枚3吨重的炸弹直奔你的头顶而来……下一秒,整栋楼塌了,你和你的战友被活埋,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。
这种“不可防御”的打击方式,让守军士气崩溃。许多乌军士兵在战报中坦言:“我们不怕步兵进攻,不怕坦克冲锋,但那些滑翔炸弹真的让人绝望。”俄军的战术很明确——“要么投降,要么被埋”。
尽管FAB滑翔炸弹在战场上表现凶猛,但它并非万能。
精度有限:虽然加装了制导套件,但相比真正的精确制导导弹(如“伊斯坎德尔”),滑翔炸弹的命中率还是差一些,尤其是在强干扰环境下。依赖空中优势:俄军必须确保制空权,否则投弹的战机会被乌军防空系统击落。国际舆论压力:大规模使用大当量炸弹摧毁城市建筑,容易引发国际社会对“无差别轰炸”的批评,俄军需要权衡军事效益和政治影响。
不过,就目前来看,俄军的“拆楼流”打法确实有效,尤其是在巴赫穆特、阿夫迪夫卡等战役中,乌军的坚固据点被一个个“物理拆除”,防线逐渐崩溃。
俄军的FAB滑翔炸弹和乌军的电子干扰,本质上是一场“矛与盾”的较量。俄军信奉“大力出奇迹”,乌军则试图用技术手段化解。但战争的残酷在于,无论哪一方占据上风,最终付出代价的永远是普通士兵和平民。
或许正如某位网友调侃的那样:“俄军的战术是‘楼不听话就拆楼’,乌军的战术是‘拆楼太快就干扰’,而真正的输家,是那些连Wi-Fi信号都搜不到的废墟。”
在这场现代战争中,科技与野蛮并存,智慧与暴力交织,唯一不变的,是战争本身的悲剧底色。
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?
网上配资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